「苏轼」诗词全集(3460)首)

661

《白水山佛迹岩(罗浮之东麓也,在惠州东北二》

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
浮山若鹏蹲,忽展垂天羽。
展开全文
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
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
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
方其欲合时,天匠麾月斧。
帝觞分余沥,山骨醉后土。
峰峦尚开阖,涧谷犹呼舞。
海风吹未凝,古佛来布武。
当时汪罔氏,投足不尽拇。
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双溪汇九折,万马腾一鼓。
奔雷溅玉雪,潭洞开水府。
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
我来方醉后,濯足聊戏侮。
回风卷飞雹,掠面过强弩。
山灵莫恶剧,微命安足赌。
此山吾欲老,慎勿厌求取。
溪流变春酒,与我相宾主。
当连青竹竿,下灌黄精圃。
收起
662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

従来苏李得名双,只恐全齐笑陋邦。
诗似悬河供不办,故欺张籍陇头泷。
展开全文
簿书鼛鼓不知春,佳句相呼赖故人。
寒食德公方上冢,归来谁主复谁宾。
巡城已困尘埃眯,执朴仍遭虮虱缘。
欲脱布衫携素手,试开病眼点黄连。
(来诗谓仆布衫督役。

收起
663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664

《起伏龙行》

何年白竹千钧弩,射杀南山雪毛虎。
至今颅骨带霜牙,尚作四海毛虫祖。
展开全文
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
碧潭近在古城东,神物所蟠谁敢侮。
上攲苍石拥岩窦,下应清河通水府。
眼光作电走金蛇,鼻息为云擢烟缕。
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羲轩诏神禹。
尔来怀宝但贪眠,满腹雷霆瘖不吐。
赤龙白虎战明日,倒卷黄河作飞雨。
嗟我岂乐斗两雄,有事径须烦一怒。
收起
665

《巫山》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
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
展开全文
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
坱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
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
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
仰观八九顶,俊爽凌颢气。
晃荡天宇高,崩腾江水沸。
孤超兀不让,直拔勇无畏。
攀缘见神宇,憩坐就石位。
巉巉隔江波,一一问庙吏。
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
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
野老笑吾旁,少年尝屡至。
去随猿猱上,反以绳索试。
石笋倚孤峰,突兀殊不类。
世人喜神怪,论说惊幼稚。
楚赋亦虚传,神仙安有是。
次问扫坛竹,云此今尚尔。
翠叶纷下垂,婆娑绿凤尾。
风来自偃仰,若为神物使。
绝顶有三碑,诘曲古篆字。
老人那解读,偶见不能记。
穷探到峰背,采斫黄杨子。
黄杨生石上,坚瘦纹如绮。
贪心去不顾,涧谷千寻缒。
山高虎狼绝,深入坦无忌。
洪濛草树密,葱茜云霞腻。
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
终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
浣衣挂树梢,磨斧就石鼻。
徘徊云日晚,归意念城市。
不到今十年,衰老筋力惫。
当时伐残木,牙蘖已如臂。
忽闻老人说,终日为叹喟。
神仙固有之,难在忘势利。
贫贱尔何爱,弃去如脱屣。
嗟尔若无还,绝粮应不死。
收起
666

《和陶杂诗十一首》

斜日照孤隙,始知空有尘。
微风动众窍,谁信我忘身。
展开全文
一笑问儿子,与汝定何亲。
从我来海南,幽绝无四邻。
耿耿如缺月,独与长庚晨。
此道固应尔,不当怨尤人。
收起
667

《和陶杂诗十一首》

故山不可到,飞梦隔五岭。
真游有黄庭,闭目寓两景。
展开全文
室空无可照,火灭膏自冷。
披衣起视夜,海阔河汉永。
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楸影。
良辰不可系,逝水无留骋。
我苗期後枯,持此一念静。
收起
668

《和陶杂诗十一首》

真人有妙观,俗子多妄量。
区区劝粒食,此岂知子房。
展开全文
我非徒跣相,终老怀未央。
兔死缚淮阴,狗功指平阳。
哀哉亦何羞,世路皆羊肠。
收起
669

《石鼻城》

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従此送残山。
展开全文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收起
670

《和陶杂诗十一首》

相如偶一官,嗤鄙蜀父老。
不记犊鼻时,涤器混佣保。
展开全文
著书曾几何,渴肺灰土燥。
琴台有遗魄,笑我归不早。
作书遗故人,皎皎我怀抱。
余生幸无愧,可与君平道。
收起
671

《和陶杂诗十一首》

孟德黠老狐,奸言嗾鸿豫。
哀哉丧乱世,枭鸾各腾翥。
展开全文
逝者知几人,文举独不去。
天方斲汉室,岂计一郗虑。
昆虫正相啮,乃比蔺相如。
我知公所坐,大名难久住。
细德方险微,岂有容公处。
既往不可悔,庶为来者惧。
收起
672

《和陶杂诗十一首》

博大古真人,老聃关尹喜。
独立万物表,长生乃余事。
展开全文
稚川差可近,倘有接物意。
我顷登罗浮,物色恐相值。
徘徊朱明洞,沙水自清驶。
满把菖蒲根,叹息复弃置。
收起
673

《和陶杂诗十一首》

蓝乔近得道,常苦世褊迫。
西游王屋山,不践长安陌。
展开全文
尔来宁复见,鸟道度太白。
昔与吴远游,同藏一瓢窄。潮阳隔云海,
岁晚倘见客。伐薪供养火,
看作栖凤宅。
收起
674

《和陶杂诗十一首》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展开全文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余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收起
675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余龄难把玩,妙解寄笔端。
常恐抱永叹,不及丘明迁。
展开全文
亲友复劝我,放心饯华颠。
虚名非我有,至味知谁餐。
思我无所思,安能观诸缘。
已矣复何叹,旧说易两篇。
收起
676

《和陶杂诗十一首》

申、韩本自圣,陋古不复稽。
巨君纵独欲,借经作岩崖。
展开全文
遂令青衿子,珠璧人人怀。
凿齿井蛙耳,信谓天可弥。
大道久分裂,破碎日愈离。
我如终不言,谁悟角与羁。
吾琴岂得已,昭氏有成亏
收起
677

《和陶杂诗十一首》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
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展开全文
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
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
收起
678

《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二首》

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
君従何处看,得此无人态。
展开全文
无乃槁木形,人禽两自在。
北风振枯苇,微雪落璀璀。
惨淡云水昏,晶荧沙砾碎。
弋人怅何慕,一举渺江海。
众禽事纷争,野雁独闲洁。
徐行意自得,俯仰苦有节。
我衰寄江湖,老伴杂鹅鸭。
作书问陈子,晓景画苕霅。
依依聚圆沙,稍稍动斜月。
先鸣独鼓翅,吹乱芦花雪。
收起
679

《颜阖》

颜阖古有道,躬耕自衣食。
区区鲁小邦,不足隐明德。
展开全文
轺轩来我门,聘币继金璧。
山门应使者,耕稼不谋国。
但疑误将命,非敢惮行役。
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
薄俗徇世荣,截趾履之适。
所重易所轻,隋珠弹飞翼。
伊人畏照影,独往就阴息。
鼎俎荐忠贤,谁能死燔炙。
念彼藏衣冠,安知获尧客。
送朱世昌使蜀七首?此诗卷二十已收,题:“送运判朱朝奉入蜀七首。
”?
收起
680

《白帝庙》

朔风催入峡,惨惨去何之。
共指苍山路,来朝白帝祠。
展开全文
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
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
迟回问风俗,涕泗悯兴衰。
故国依然在,遗民岂复知。
一方称警跸,万乘拥旌旗。
远略初吞汉,雄心岂在夔。
崎岖来野庙,闵默愧常时。
破甑蒸山麦,长歌唱竹枝。
荆邯真壮士,吴柱本经师。
失计虽无及,图王固已奇。
犹余帝王号,皎皎在门楣。
收起
关于作者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年代
收录作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