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田家

[唐]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作品赏析
【注释】:
  作者极力描写田家生活的穷困,寅吃卯粮,痛苦万分,借以讽刺当政者不知民间疾苦。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唐诗别裁集》)。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蚕种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丝卖?哪有谷粜(出卖粮食)?居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乃是「卖青」──将尚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贱价抵押。正用血汗喂养、栽培的东西,是一年衣食,是心头肉呵,但被挖去了。两言卖「新」,令人悲酸。卖青是迫于生计,而首先是迫于赋敛。一本将「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与此诗合并,就透露出个中消息。这使人联想到民谣:「新禾不入箱,新麦不登场。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高宗永淳中童谣》)明年衣食将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紧接二句用一个形象比喻:「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挖肉补疮」,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现实,叫人一读就铭刻在心,永志不忘。诚然,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愿君王心」以下是诗人陈情,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这里寄希望于君主开明固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讽刺与谲谏。「我愿君王心,化为光明烛」,即委婉指出当时君王之心还不是「光明烛」;望其「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可谓「言简意足」。

  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周啸天)
相关诗词
1
[唐]
聂夷中

《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2
[唐]
白居易

《寄唐生》

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
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展开全文
唐生者何人,五十寒且饥。
不悲口无食,不悲身无衣。
所悲忠与义,悲甚则哭之。
太尉击贼日,尚书叱盗时。
大夫死凶寇,谏议谪蛮夷。
每见如此事,声发涕辄随。
往往闻其风,俗士犹或非。
怜君头半白,其志竟不衰。
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
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
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
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
药良气味苦,琴澹音声稀。
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
人竟无奈何,呼作狂男儿。
每逢群盗息,或遇云雾披。
但自高声歌,庶几天听卑。
歌哭虽异名,所感则同归。
寄君三十章,与君为哭词。
收起
3
[唐]
白居易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展开全文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收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