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言

  一、本書分校與注兩部分:校文附於正文下;注文別附於正文每章後面,用數目符號標明之。

  二、本書傳世刻本,我所見到的有下列各種:

  (一)如隱堂本誦芬室與四部叢刊三編即據之影印(二)吳琯古今逸史本(三)綠君亭本津逮祕書本即用此版併印,故與之實為一本(四)漢魏叢書本王謨刻本(五)徐毓卿本不題刻書年月觀其字體及款式大概在清朝初期(六)璜川吳氏真意堂活字本(七)照曠閣學津討源本(八)吳若準集證本(九)洛陽西華禪院重刊集證本(一0)李葆恂重刊集證本(一一)唐晏鉤沈本(一二)日本大正藏經本(一三)四部備要重印集證本(一四)張宗祥合校本一九三0年商務印書館石印本  這些本子,各有長短。據內容分析,漢魏叢書本、徐毓卿本源出於吳琯本,學津討源本源出於綠君亭本,西華禪院本、李葆恂本、四部備要本源出於吳若準本。吳若準本雖出於如隱堂本,實際他據的是鈔本,因此與如隱堂刊本有些不同。真意堂本則出於曹炎志校舊鈔本。歸納起來,可以合為五類:一為一類,二、四、五為一類,三、七為一類,六為一類,八、九、十、十三為一類。歷來公認如隱堂本為最古最善,所以決定用它作為底本,而以吳琯本、漢魏叢書本(漢魏本實出於吳琯本,因為各校本多引以為據,就不嫌重複,列在吳琯本後)、綠君亭本、真意堂本、吳若準集證本作為主要校本。其他本子如有重要異文,亦為標出。

  至於唐晏鉤沈本、大正藏經本、張宗祥合校本皆不專主一本,從各本中擇長而定。唐本有時以意定之,張本、大正藏則注異文於下,並非別有佳本可據。因之這裏僅引異文異說,其他從略。

  三、校文除依據各本互勘外,其他類書或古籍中引用及與本書有關係的,亦搜輯異文,以資校助。本書因向未見宋、元舊刻,引他書異文校勘斷到元代為止。  四、正文雖有訛奪,仍舊不稍改動。其須補、須刪、須正之字,除於校文內說明外,還用下列各种符號分別標明之,以便省覽。

  (一)校字無論校誤或校異,均於所校文旁誌以黑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