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陈元光简介

陈元光简介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光州浮光山(今河南固始县)人。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

简介

  陈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生于唐显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光州志载)。幼年时博览经书,贯通子史。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仪风二年以鹰扬将军代父陈政领军。垂拱二年(686年),向朝廷建议在闽南设立州县,武后同意建立彰州,辖彰浦、怀恩二县,命陈元光兼任刺史。陈元光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还在州内设36个堡,立行台于四境,作为军事绥靖和政治教人的据点。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娶山越女子为夫人。对叛唐的人施以武力,对愿归顺者,划地居住,自己管理自己,称“唐化里”,亦称“九龙里”。号称“蛮荒”之地的闽南,经济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山越首领兰奉高率众偷袭岳山,陈元光率兵抵挡,腰受重伤而亡。跟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将士和家眷约万余人,多是光州固始县人。经过千余年的繁衍,后裔分在布闽南、粤东北、台湾和海外,皆尊崇陈元光为“开漳圣士”,奉其父子为神灵,设神庙祠堂常年祭祀,闽南有百余座,台湾60余座,南洋诸国30多座,海外侨胞每年来闽南祭拜者络绎不绝。正常上方书额“威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

开漳圣王

   陈元光(657年-711年),字 廷炬,号 龙湖,唐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 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领兵入福建南部,父 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 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 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建一州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县(福建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 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 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创建、开发漳州(唐代中期天宝年间称为漳浦郡)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  陈元光雕塑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生平事迹,千余年来总是与漳州开发史连在一起,而且被漳属民间所尊崇,其影响远及台湾和海外。   陈元光,生于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祖父陈犊,字克耕,为唐开国元勋。祖母魏敬,字玉珏。漳州自明嘉靖以后,数历重大兵灾。一是明万历年间,倭寇乱闽沿海;二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漳州是主战场之一;三是太平军四次入闽,占据漳州。族谱和历史资料损失惨重。致使清光绪年间重修《龙溪县志》及编纂《漳州府志》时,不得不从族谱中寻找史料,这样一来,正落入历史的陷阱之中   明嘉靖《龙溪县志》卷之三·祠祀一记载:威惠庙。城北门外祀唐将军陈公元光,河东人,父政以诸卫将军戍闽出为岭南行军总管,平广寇,创漳州,以左郎将领州事,后战殁于阵,漳人至今思之。庙初建漳浦县,建炎四年始建今所,宋守章大任记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庙食于漳,历年数百祭皿未尝一日平也”。明嘉靖《龙溪县志》大量引用宋代资料,其可靠性是很高的,明嘉靖《固始县志》和清乾隆《重修固始县志》,中的记、传、表都没有只字记述陈元光和他上下代的关系。   明《龙溪县志地理志》还明确记载唐代鲜卑人恭容韦到过漳州,并在蔡公岭(是龙江北溪东岸)赋诗:“闽越曾为塞,将军旧置营,我歌胡感概,西北望神京”。   在明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其后裔在修纂族谱时,是不可能以胡人祖先作为一世祖的,相反地只可能精心选择汉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作为始祖。这样来也就使族谱记载的宋以前的历史人物的真实性就很差了,所以明代修史索性不予记载。父陈政,字一民,以功累升为戎卫左郎将,归德将军。母司空氏,字意儿。陈元光将军自幼聪颖好学,少时并好骑射,终成文武全才。   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和部分当地人自丰州莆田县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光州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遇阻,退守九龙山,以兵少请援。咸享元年(670年),陈政之二兄敏、敷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入闽。母魏氏随同万里长征。其子敏、敷及孙元敞、元扬均道卒。赖魏氏继续提兵抵闽南。援军一到,声威大振。经休整后,即循九龙山古道向南推进。府兵以镇抚兼施,终于次年突破薄葵关,越过盘陀岭。政即率军进驻绥安故县云霄营地。陈政早年曾随唐太宗李世民出征临汾、上党(今山西长治市)等郡,对当地清漳河印象颇为深刻。当他入闽后,屯兵中营西林(今云霄县境内)江边时,便借旧喻新以激励士气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遂名西林溪为“漳江”。西林傍江而立,陈元光建州时又为州治,便命州名为漳州。   在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由光州固始率军南下攻打漳州时曾住在丰州莆田县南部。这样史实的记述,在宋代的仙溪志(今莆田市仙游县)中,有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初期派驻泉州(包括泉州所辖的莆田)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陈政父子应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唐朝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至垂拱二年(686年)十  陈元光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漳浦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光家族曾定居的莆田县南部,几十年后又迁徙到漳州,古代人非常重视曾经定居的地方,比如上面的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故乡漳江所以故各取曾经定居的地方-取莆田县的“莆”字(“莆”字的繁体字在古代有时写作:蒲字)的谐音“浦”和再次迁徙的地方漳州的“漳”字,组成“漳浦”一词;还有设立的漳州最早的几个县之一云霄县的莆美镇,有莆田的“莆”字谐音“浦”,和陈元光部队的驻地火田镇非常近,还有浦南镇的“莆”字谐音“浦”(每年十一月初五,闽南隆冬时节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均集于芗城浦南镇石鼓山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怀着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缅怀先贤的伟绩和功德。   陈政将军镇闽几十年,披荆斩棘。仪凤二年(677年)四月,殁于云霄住所,享寿六十二岁,谥忠肃。陈元光时年二十一,袭职任佐郎将,代领父众。陈元光入漳作战,且招且战,其部下应有不少当地土著。他任职时适广东崖山流寇陈谦联结诸“蛮”,攻陷潮阳,守将告急。陈元光即率兵讨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继辞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于云霄山之麓。因葬唐归德将军于此,其后此山遂改称将军山。永隆二年(681年),群盗复起南海边郡。陈元光再次提兵入粤,日与循州司马高王定配合,突袭敌垒,又获全胜。元光在平乱时采用威惠并济、区别对待措施。至此,岭表悉平,还军于漳江流域之屯营地。继而立行台于四境,时加巡逻,方数千里无桴鼓之惊。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时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有谓:“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举庠序”,以期长治久安。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当时泉州为今天的福州,唐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垂拱四年(688年),陈元光上《请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众拥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寿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妈于云霄半径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孙承重,结庐墓左,守制三年。当时漳人称其为半径将军。 陈将军久牧兹土,既有绥靖之功,又重文治,特于州治设员专司文学,后复设立书院。且于政务之余,躬自倡行诗教,著诗赋多首,现存五十三首,有《龙湖集》传世。其影响所及,实为本省区成为东南海滨邹鲁之滥觞。 景云二年(711年),值粤东流寇陈诚复起于潮,十一月初五潜抵岳山。陈元光将军于出巡途中闻警,率轻骑讨之,因步兵后至,为贼将所刃,竟以身殉。同时赴难者,尚有营将马仁等。陈将军终年五十五岁,权葬于云霄之大峙原(原墓遗址犹存)。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迨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今芗城区),为祭祀之便,乃移陈将军墓葬于州治之北,经迄于今。   回顾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其间平定闽粤,创辟州县,倡兴庠序,屯垦安民,堪称四大历史功绩;终因保卫社稷,为国捐躯。百姓哀之。事闻于朝,随于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诏增秩赐谥,并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为其建立祠庙。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州之后,复有诏重新于治所之西建庙,名“陈将军祠”,俗称西  陈元光庙,并追封为颍川侯。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复于州治之松州建庙。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继于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庙,俗称北庙。从上列三地立庙之先后,即可知州治迁徙之沿革。自唐以来,除于州治所在地为其立庙崇奉外,历代又续有封赠。如五代封广济王;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封忠应侯;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追封开漳主圣王;绍兴十六年(1146年)又封灵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可见此一尊称由来已久,唐府兵将士遗裔亦由此地陆续播迁海内外各地。故除漳属各县城乡外,海内外各地亦多有祀奉开漳圣王之庙宇,更见其影响之深远。   溯自唐总章初年,以归德将军陈政为开漳先驱以来,经其子元光为之奠定基业,继由其孙王向 、曾孙酆、玄孙谟蝉联刺史。虽其一家为戍闽而牺牲者先后共达六人,然自陈政将军以下,五代相继,领袖一州,率众启土,遗爱万民。惜唐史略而无传,而勋业幸凭口碑犹得以永垂后世。   现今在陈元光故里河南固始有陈氏将军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在该县中心城区有“陈元光广场”,以为纪念,广场上有福建地方所赠圣王戎装马上巨像。

陈元光作品选

落成会咏一首
  泉潮天万里, 一镇屹天中。   筮宅龙锺地, 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岳秀, 带砺大江雄。   轮奂云霄望, 晶华日月通。   凌烟乔木茂, 献宝介圭崇。   昆俊歌棠棣, 民和教即戎。   盘庚迁美土, 陶侃效兼庸。   设醴延张老, 开轩礼吕蒙。   无孤南国仰, 庶补圣皇功。   注:《漳州府志》卷40题作《燕翼宫落成诗》。
示王向(元光子)
  恩衔枫陛渥, 策向桂渊弘。   载笔沿儒习, 持弓缵祖风。   祛灾剿猛虎, 溥德翊飞龙。   日阅书开士, 星言驾劝农。   勤劳思命重, 戏谑逐时空。   百粤雾纷满, 诸戎泽普通。   愿言加壮努, 勿坐鬓霜蓬。   注:《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第九句作“勤劳思国命”。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
  乔岳标仙迹, 玄扃妥寿姬。   乌号悲岭海, 鹤仰向京师。   系牒公侯裔, 悬弧将相儿。   清贞蜚简籍, 规范肃门楣。   万里提兵路, 三年报母慈。   剑埋龙守壤, 石卧虎司碑。   忧阕情犹结, 祥回覃届期。   竹符忠介凛, 桐杖孝思凄。   许史峋嶙篆, 曹侯感旧诗。   鸿蒙山暝启, 骏彩德昭垂。   华表瑶池冥, 清漳玉树枝。   昭题盟岳渎, 展墓庆重熙。   以上《全唐诗》卷45   注:《颍川陈氏开漳族谱》题作《半径题石》,第九句作“万里提兵苦”。
漳州新城秋宴
  地险行台壮, 天清景幕新。   鸿飞青嶂杳, 鹭点碧波真。   风肃天如水, 霜高月散银。   婵娟争泼眼, 廉洁正成邻。   东涌沧溟玉, 西呈翠□珍。   画船拖素练, 朱榭映红云。   琥珀杯方酌, 鲛绡席未尘。   秦箫吹引凤, 邹律奏生春。   缥缈纤歌遏, 婆娑妙舞神。   会知冥漠处, 百怪恼精魂。
晓发佛潭桥
  朝暾催上道, 免魄欲西沉。   去雁长空没, 飞花曲径深。   车沿桥树往, 诗落海鸥吟。   马鬣嘶风耸, 龙旗闪电临。   峰攒仙掌巧, 露重将袍阴。   农唤耕春早, 僧迎展拜钦。   看看葵日丽, 照破艳阳心。   以上《全唐诗补逸》卷1
落成会咏(其二)
  云霄开岳镇, 日月列衙瞻。   胜日当佳庆, 清风去积炎。   山畚遥猎虎, 海舶近通盐。   龙泽覃江浦, 螭坳耀斗蟾。   文床堆玉笏, 武座肃金签。   奇计绳陈美, 明诚学孔兼。   忠勤非一日, 箴训要三拈。   千古清漳水, 居官显孝廉。
半径寻真
  半径寻仙迹, 危峰望帝州。   千山红日媚, 万壑白云浮。   坐石花容笑, 穿林鸟语愁。   招呼玄鹤下, 拈捋紫芝柔。   铸鼎龙归洞, 惊旗虎负丘。   高楼谋未遂, 胜境至须留。   岩谷连声应, 漳潮合派流。   飘然歌一曲, 缥缈在瀛洲。   以上清?康熙《漳浦县志》卷18   注:《全唐诗续补遗》卷1亦有收录。
平獠宴喜
  玉钤森万骑, 金鼓肃群雄。   扫穴三苗窜, 旋车百粤空。   风生云满帐, 雪压碧油幢。   火烈消穷北, 呈祥应岁东。   朝端张孝友, 炮鳖待元戎。   注:诗中有“玉钤、元戎”语,疑为他作,俟考。
题龙湖 (五首)
  环堤森雾伏, 璧水湛天枢。   带雨金龙甲, 朝天锦鲤鱼。   楼船摇月鉴, 阁鼓肃冰壶。   扣□歌三叠, 飞觞泻百枯。   犀燃神鬼泣, 剑射斗牛虚。   怀古标遐轨, 龙湖第一途。   一戈探虎穴, 万里到龙湖。   原上千花雨, 湖边百草埔。   分曹驱鹿豕, 犄角困獐狐。   野女妍堆髻, 山獠醉倒壶。   气清消雾冷, 路险迫云衢。   虎帐风霆肃, 龙旗日月舒。   芟除尽荆棘, 雨交鉴湖娱。   地极绥安镇, 天随使节存。   民风移丑陋, 土俗转酝醇。   野服迎旌佩, 獠草避阵云。   宣威雄剑鼓, 导化动琴樽。   石裂磨刀处, 溪留饮马痕。   龙湖鱼鸟眼, 认此第三巡。   望望龙湖上, 鱼龙薄汉云。   鸿蒙开半月, 蛇秽破孤军。   一鉴生风翰, 千章涣浪纹。   法慈敷教化, 清静加弥纶。   法慈剪凶丑, 凛冽回春温。   龙湖三五夜, 綮戟四回轮。   只骑登南服, 五龙开洞门。   未有登临者, 天留好使君。   湖心涵万象, 湖口合千春。   久玩天机动, 昭回汉表文。   迢遥天侣上, 磊落野人群。   促命茅君起, 雄挥记五巡。   注:题龙湖五首,似为后人怀古之作。
南獠纳款
  南薰  陈元光阜物华, 南獠俨庭实。   野味散芳芬, 海淆参茂密。   胸篆飞瑞烟, □珠媚炎日。   掩□笼白鹇, 盐章闷□□。   归化服维新, 皇朝重玄质。   筮辰贡龙颜, 表子躬逢吉。
观雪篇
  不敢希酿泉, 忻然睹香雪。   圭壁充庭辉, 山林变瑶阙。   农郊卜岁丰, 师阃和民悦。   触檐鸣□行, 拂衙凛□□。   藻台净冰鉴, 茶壶团素月。   圣恩宏海陬, 边臣效芹说。
请建州县表
  泉潮守戌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臣陈元光言:伏承永淳二年八月一日制,臣进阶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者,受命战兢,抵官弥惧。臣以冲幼,出自书生,迨及童年,滥膺首选。未及干戈,守至懦至弱之质;惟知饱暖,无曰区曰处之能。幸赖先臣绪业,叨蒙今日国恩,寄身都阃,任事专征。爰从视职以来,不敢少有宁处。况兹镇地极七闽,境连百粤,左衽居椎髻之半,可耕乃火田之馀。原始要终,流移本出於二州;穷凶极暴,积弊遂逾於十稔。元恶既诛,馀凶复起。法随出而奸随生,功愈劳而效愈寡。抚绥未易,子育诚难。   窃惟兵革徒威於外,礼让乃格其心。揆诸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所事者?狩为生,所习者暴横为尚。诛之则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屡徙。倘欲生全,几致刑措。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盖伦理谨则风俗自尔渐孚,治理彰则民心自知感激。   窃以臣镇地曰安仁,诚为治教之邦。江临漳水,实乃建名之本。如蒙乞敕,定名号而复入职方,建治所而注颁官吏,治循往古之良规,诚为救时之急务。秦越百家,愈无罅隙;畿荒一德,更有何殊?臣谬居外镇,忝在封疆,所得事宜合奏,谨具厥由,伏候敕旨。
漳州刺史谢表
  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进阶前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臣陈元光言:伏奉垂拱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制,除臣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轻车大都尉兼朝散大夫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赞治尹营田长春宫使者。伏以社稷初开,首有官僚之建;皇天眷命,重兹樗栎之材。山川顿改,人物更生。窃念臣州,背山面海,旧有蛇豕之区;椎髻卉裳,尽是妖氛之党。治理诚难,抚绥未易。   恭惟陛下威振百灵,气消六?。自东自西,不违於指顾;我疆我理,咸得其区分。民心有系,土俗转淳,觉昨非而今是,必旧去而新更。   窃惟治巨室者不用乎条枚,盖明堂者不参於瓦砾。兹遇陛下日月其明,乾坤其量。知臣朴忠有素,寒松不改乎凋年;膂力犹刚,老马或谙於故道。申命曲加,因邮传赐,宠之以二政之隆,畀之以一州之重。虽则殊乡,还同昼锦。光华奚止於一身,爵禄许推於後裔。人皆为荣,臣独知惧,粉身未足报深恩。万死实难酬厚德,已从此日,望阙谢恩。继当恪守诏条,徵庸俊?,平均徭赋,示以义方。持清净以临民,重修前志;守无私以奉国,再砺於衷。展驽骀之力,申鹰犬之劳,庶荒陬蛮獠,尽沐皇风;率土生灵,备闻斯庆。臣无任感恩陨越之至。

相关艺术形象

小说《平闽全传》
  蓝凤高这一个人物是写小说的人  陈元光(剧照)虚构的吗?请探看事实。和蓝凤高在一伙的,有蓝升、蓝飞、蓝鸣等以及飞鹅洞主金精娘仔和天吴洞主雷超、这显见闽王队伍中主要人物是蓝、雷二姓人,其将领是洞主——住在山洞。我国历史上就有住居于山区的少数民族。就闽粤两省来说,古代泉潮之间住有百越族,宋元以后称乌畲族,或姓蓝,或姓雷,他们刀耕火种,住在山区,——如百家畲峒就是他们所住地。唐代在泉州与潮州的山岭间,有百越族首领,率领族众起来反抗唐王朝,为首的就是蓝奉高和雷万兴等人。唐王朝就派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等人率军南下,征讨蓝奉高。《平闽全传》中的蓝凤高就是指这个蓝奉高。   陈元光军中的分营将李伯瑶率队伍到漳浦,凿断鹅头山,打下娘仔洞诸寨。陈元光的儿子陈珦夜里袭击巢洞,杀了蓝奉高。《平闽全传》讲杨文广打败闽王,主要情节便根据这一段历史写的。书中说杨文广派军师李伯苗带兵入飞鹅山掘坏飞鹅洞,打败金精娘子、杨文广擒杀蓝凤高。小说讲杨文广打下十八洞,这影指唐代陈家将打平三十六寨。杨文广军中将领主要人物是杨氏一家人;而陈元光父子打败蓝奉高其军中将领主要的是陈氏一家人,——有元光的父和伯叔,以及元光的祖母和妻子。两者情况相似。所以我们认为《平闽全传》所讲杨文广故事,乃假借陈元光开辟漳州的历史来写的,宋史中没有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事。   陈元光这段历史在《漳州府志》,可以看到。陈家将打败蓝奉高之后,陈元光上奏唐高宗,请准在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和潮州之间,建立漳州。陈元光就任漳州刺史,兴水利,发展农业,设置府学,培育人材。他所设施,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来地方上称他为“开漳圣王”。福建各县都有庙宇,供奉陈圣王。现今漳州市浦南乡有一座陈元光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保护文物。陈圣王庙,仅漳浦就有近百座,在台湾也有一百多座,因为那边居民有许多是从福建迁移去的,他们也奉祀陈圣王。
电视剧《根在中原》
   简介   剧名: 根在中原   类别:电视连续剧   编剧:朱传光   导演:朱传光   题材:古装历史剧   产地:中国大陆   语言:普通话   集数:38集   投资商: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投资   领衔主演:   戚 迹(饰)陈元光 祝希娟(饰)魏夫人   马 仑(饰)敖基伦 陶泽如(饰)陈 政   王奎荣(饰)浦 麦 苗 圃(饰)花 莲   梁冠华(饰)苏味道雷恪生(饰)敖大丰   龚丽君(饰)武则天杨 雪(饰)太平公主   刘 波(饰)大 鼠 曾韵蓁(饰)金 菁    故事梗概   大唐将军陈元光,文武双全,忠心报国,少时随父征战闽南,平定山越人啸乱。父子两代人移植中原文明,实行民族融合,使南疆长治久安,并于公元669年奏请设立漳州府,史称“开漳圣王”。   陈元光及开漳将士的后裔成为漳州、泉州主要人口成分之一,并不断向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迁徙。“开漳圣王”成为一种祖根文化,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   陈元光被历代皇帝追封为“豹韬镇国大将军”、“颍川候”、“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昭烈候”,后被乾隆皇帝封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死后,又由其儿陈珦、孙子陈酆、重孙陈谟继任漳州刺史,四代人前仆后继、鞠躬尽瘁,建设漳州近百余年,这在唐代乃十分罕见的现象。明朝后期以后,由漳州迁往台湾的移民,落籍当地,人数逐年增加,数百年来从未间断,成为台湾诸多姓氏的祖先。   为纪念这位“开漳圣王”,以漳州为源头,很多地方均建庙祭祀,加之陈姓后代遍布闽、粤、浙、台及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先贤。尽管陈元光将军已安息一千多年,但每年十一月初五,闽南隆冬时节这一天,来自海内外的陈氏后裔、漳籍同胞均集于芗城浦南镇石鼓山开漳圣王陈元光陵园,怀着崇高的敬仰之情,深情缅怀先贤的伟绩和功德。  陈元光墓崇拜开漳圣王,建立威惠庙更多的当属台湾同胞,随着漳州移民过台湾,在台湾各地建庙祭祀供奉故乡威惠庙的香火,据统计有七十四座。   尽管陈元光将军建治漳州,功勋卓越,世人称颂,却不见载于中国官方史书新旧唐书,但他在福建的史册上,尤其在漳州的开创史上,总不失是一位彪炳千古的英雄人物。  陈元光墓陈将军的记功丰碑是屹立在人民的心坎上的,又何必乞求史官的秃笔为他增光呢。随陈政父子赴闽地的军将五十八姓,三千六百人,落籍不归,同样为漳州的发展贡献了毕生之力,同时他们也成为漳州地区部分姓氏的先人。   台湾80%多人的祖籍是福建。   台湾的根在福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