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秉忠简介

刘秉忠简介

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曾祖于金朝时在邢州任职,因此移居邢州。蒙古王朝灭金后,刘秉忠出任邢台节度府令史,不久就归隐武安山,后从浮屠禅师云海游,更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与云海禅师一起入见,忽必烈把他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即位后,国家典章制度,他都参与设计草定。拜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改名秉忠。

人物信息

个人简介
  刘秉忠——大元帝国的设计师   刘秉忠曾经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  邢台·刘秉忠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
作品简介
  刘秉忠的作品有诗、词和散曲。他的诗流露出三种思想感情:一是归隐,如《寓桓州》、《痴坐》、《谩成》。二是有用世之心,如《对镜》、《秋感》。三是在政治斗争尖锐时,感到进退两难,如《蜀先主孔明》、《留燕》。《元史》称他的诗作,萧散闲淡,和他的人品、风度一样。刘秉忠的词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诗作基本是一致的。不过更加清冷,在《好事近》中说:“一曲竹枝歌罢,满襟怀冰雪。”刘秉忠敬仰元好问,他有《读遗山诗》10首,其中有两句说:“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竟不在新奇。”其实这也是他的创作追求,明白晓畅而不追求新奇,正是他的诗歌的特点。但同时也带来平淡而缺乏诗味的缺点,他的有些诗作还给人以诗句粗厉之感。元中叶时虞集和苏天爵等人批评中统、至元年间诗歌有粗疏笨厉之病,当是针对包括刘秉忠在内的一些作家而言的。刘秉忠的词宗豪放派,但偏于直露,这也是元代早期词作存在的普遍性弱点之一。刘秉忠著有诗集《藏春集》6卷,另有散曲12首,其中较好的有〔南吕〕《乾荷叶》和〔双调〕《蟾宫曲》。《蟾宫曲》是吊古伤今之作。《乾荷叶》保留着初期散曲的民歌风味:“乾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专门著录元代曲家的钟嗣成《录鬼簿》把刘秉忠列为“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可见他也是元代早期的著名散曲作家。

诗词选摘

南吕干荷叶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   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干荷叶,映着枯蒲,折柄难擎露。藉丝无,倩风   扶。待擎无力不乘珠,难宿滩头鹭。   根摧折,柄欹斜,翠减清香谢。恁时节,万丝绝。   红鸳白鹭不能遮,憔悴损干荷叶。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   宫娃齐唱《采莲歌》 ,梦里繁华过。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   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   夜来个,醉如酡,不记花前过。醒来呵,二更过。   春衫惹定茨蘼科,绊倒花抓破。   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跟将你去,随将   去。你问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   脚儿尖,手儿纤,云髻梳儿露半边。脸儿甜,   话 儿粘。更宜烦恼更宜忺,直恁风流倩。
双调蟾宫曲
  盼和风春雨如膏,花发南枝,北岸冰销。夭桃似   火,杨柳如烟,穰穰桑条。初出谷黄莺弄巧,乍衔泥   燕子寻巢。宴赏东郊,杜甫游春,散诞逍遥。   炎天地热如烧,散发披襟,纨扇轻摇。积雪敲冰,   沉李浮瓜,不用百尺楼高。   避暑凉亭静扫,树阴稠绿波池沼。流水溪桥,右   军观鹅,散诞逍遥。   梧桐一叶初凋,菊绽东篱,佳节登高。金风飒飒,   寒雁呀呀,促织叨叨。满目黄花衰草,一川红叶飘飘。   秋景萧萧,赏菊陶潜,散诞逍遥。   朔风瑞雪飘飘,暖阁红炉,酒泛羊羔。如飞柳絮,   似舞胡蝶,乱剪鹅毛。银砌就楼台殿阁,粉妆成野外   荒郊。冬景寂寥,浩然踏雪,散诞逍遥。    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木兰花慢》(混一后赋)   望乾坤浩荡⑴,曾际会⑵、好风云。想汉鼎初成⑶,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流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⑷。   龙蛇⑸一曲一还伸,未信丧斯文⑹。复上古淳风⑺,先王大典⑻,不贵经纶⑼。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⑽?鼓舞五华鸑鷟⑾,讴歌一角麒麟。
注释
  ⑴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性的势力叫做乾,乾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叫做坤,坤之象为地。一般指天地。   ⑵际会:遇合,往往指君臣遇合。   ⑶鼎:古代炊器,多用青铜铸成,圆形,三足两耳,盛行于商周时期,汉代仍流行。古代多把它作为立国的重器,作为国家基业政权的象征。   ⑷醒人:从屈原《渔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脱化来来,指对政局保持清醒头脑、志向深远的政治家。   ⑸龙蛇:喻指英雄豪杰,尤其是帝王将相。   ⑹斯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也指文人或儒者。   ⑺上古:远古,指有文字以前的时代,如与中古并提时,一般指秦汉以前。   ⑻典:典章、制度。   ⑼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   ⑽嚣尘:指嘈杂而肮脏,也用来指尘世间。   ⑾鸑鷟:yuè zhuó,水鸟名,其形状像鸭而稍大,长头,赤目,斑嘴,相传为瑞鸟,又为凤的别称。
本段意译
  眼望着广阔浩荡和平统一的天地,回想起君臣的遇合犹如变幻的风云。想当年汉唐帝业初成的时候,万物欣欣向荣大地温暖如春。当东风吹遍原野新王朝建立的时候,花红叶绿显本性,人情欢忧各纷纷。为风花雪月而流连的成醉客,为江山社稷而忧患的是醒人。   龙和蛇蛰居而起,屈而复伸,料想新王朝不会轻视礼教丧斯文。应当恢复上古时代的淳朴之风,继承古代帝王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如同理清乱麻需要费精神。老天爷何进挥手下令倒银河,洗净凡世的喧闹、战争和灰尘。到那时,华丽的鸑鷟鸟将出来跳舞,吉祥的麒麟也会讴歌人世间的太平。

秉忠生平

时代背景
  十三世纪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成吉思汗挥师南下,赶跑了黄河北岸的女真人,在邢州设立大元帅府。这时候,勾画大元帝国的刘秉忠降生了。
人物简介
  刘秉忠原名侃,字仲晦,邢州人,祖籍瑞州府新昌县天宝乡,他的祖父是金朝的邢州节度副使,蒙灭金后,他父亲在邢州元帅府里是个军事长官,刘秉忠长大了在邢州节度府里当了一个小官儿。  刘秉忠
时逢乱世
  时逢乱世,刘秉忠感慨“大丈夫怀才不遇,应当隐居起来寻找机会”,于是放弃官职上了武安山。过了几年,天宁寺高僧虚照禅师听说刘秉忠是个人才,派弟子请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于是刘秉忠在天宁寺当了和尚,做了虚照的徒弟,法号子聪。其实道士也罢,和尚也罢,对于刘秉忠来说,出家是假,寻求机会是真。师徒二人游历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个好地方,就居留了下来。   1242年,高僧海云印简(1202----1257)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觐见忽必烈,路过大同,听说刘秉忠博才多学,邀其同行。有机会接近蒙古亲王,刘秉忠自然很高兴地答应了。忽必烈召见二人,问:“佛法里有没有安天下的办法呢?”海云回答道:“应该在天下大贤硕儒中求问古今治乱兴亡的事情。” 刘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精于易经,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术,无  刘秉忠浮雕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忽必烈大为赏识,于是把刘秉忠留在幕府,参与军政大事,令其还俗,赐名秉忠。和林之行,刘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蒙古帝国的命运。
蒙哥即位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莲川设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区,广招汉族人才,开始施展“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刘秉忠、姚枢等人辅佐忽必烈在金莲川制定了“广招天下英俊,讲论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针,藩府旧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识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刘秉忠荐引,他的同学、学生、故交如张文谦、张易、李德辉、刘肃、李简、张耕、马亨、王恂、刘秉恕(刘秉忠弟弟)等,先后进入王府,为忽必烈献计献策。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贵族称号)上表忽必烈,陈述情况说,邢州连年天灾人祸,百姓逃散,没有多少户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员来治理吧。刘秉忠与张文谦一起向忽必烈推荐熟悉邢州情况的燕赵名士张耕和刘肃,忽必烈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在邢州设立安抚司,派近侍脱兀脱带张耕和刘肃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潜邸中汉臣的初步贡献,也是刘秉忠向事业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为便于统治中原地区,命刘秉忠在恒州东、滦河北岸的龙岗(今内蒙古多伦附近)兴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开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战死,忽必烈听从张易计策,抢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动之前,从武昌出发,带着刘秉忠、姚枢、郝经、  刘秉忠墓遗迹廉希宪、阿合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谋士,日夜兼程,轻骑奔回北方;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开平即大汗位,设开平府,年号“中统”,取“中原正统”中两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号为“至元”,取自《易经》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
  至元三年,刘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为大都,郭守敬负责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运输问题,这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年的旧历十一月,刘秉忠领衔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制订典章朝贺礼仪制度以及命名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原正统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
  至元十一年(1274年),刘秉忠随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刘秉忠在南屏山别墅无疾而终,时年五十九岁。元世祖得到丧报,非常吃惊,悲痛不已,他对群臣说:“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别人是不会了解的啊。”于是委派礼部侍郎赵秉温护丧,厚葬大都,最终改葬邢州祖茔(今邢台县贾村)。刘秉忠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死后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有这样尊贵荣誉的人,仅刘秉忠一人。
人物评价
  刘秉忠精于周易,能知道前后事。据明朝首辅朱国桢岁著《涌幢小品》记载,明嘉靖年间,刘秉忠墓被盗,内有石刻写明:为盗者李淮。事情传到官府,盗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古籍记载的准确性有待于考证,但刘秉忠生前博才多学,细查善断,为历来史料所公认证实,也是深受忽必烈信赖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人物经历

著述作品
  刘秉忠不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学问功底深厚,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  刘秉忠著作学者、诗人和散曲家,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一生在天文、卜筮、算术、文学上著述甚丰,计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词》一卷、《诗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镜》二卷等。
设计大都
  刘秉忠不愧为世界史上最伟大的设计师之一,他不但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  刘秉忠半身像且以《周礼·考工纪》关于都城建设为指导思想进行规划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元大都城的平面设计,皆以汉统治者建都思想为主导,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新建之城街巷规划极有规律,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还有384火巷、29弄通,颇为壮观。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历时18年之久。元大都城墙周长28公里多,宫殿巍峨,寺庙雄伟,园圃美丽,街道宽敞,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欧洲人马可波罗在他的《行记》中对元大都的详细描述,引起西方人对东方帝国的无限神往 。
刘秉忠传
  《元史》原文 ——摘自百度国学   ○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侃,因从释氏,又名子聪,拜官后始更今名。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庚辰岁,木华黎取邢州,立都元帅府,以其父润为都统。事定,改署州录事,历巨鹿、内丘两县提领,所至皆有惠爱。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年十三,为质子于帅府。十七,为  刘秉忠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居常郁郁不乐,一日,投笔叹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没为刀笔吏乎!丈夫不遇于世,当隐居以求志耳。”即弃去,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海云南还,秉忠遂留藩邸。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其略曰:典章、礼乐、法度、三纲五常之教,备于尧、舜,三王因之,五霸败之。汉兴以来,至于五代,一千三百余年,由此道者,汉文、景、光武,唐太宗、玄宗   五君,而玄宗不无疵也。然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天生成吉思皇帝,起一旅,降诸国,不数年而取天下。勤劳忧苦,遗大宝于子孙,庶传万祀,永保无疆之福。   愚闻之曰:“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昔武王,兄也;周公,弟也。周公思天下善事,夜以继日,每得一事,坐以待旦,以匡周室,以保周天下八百余年,周公之力也。君上,兄也;大王,弟也。思周公之故事而行之,在乎今日。千载一时,不可失也。   君之所任,在内莫大乎相,相以领百官,化万民;在外莫大乎将,将以统三军,安四域。内外相济,国之急务,必先之也。然天下之大,非一人之可及;万事之细,非一心之可察。当择开国功臣之子孙,分为京府州郡监守,督责旧官,以遵王法;仍差按察官守,治者升,否者黜。天下不劳力而定也。天下户过百万,自忽都那演断事之后,差徭甚大,加以军马调发,使臣烦扰,官吏乞取,民不能当,是以逃窜。宜比旧减半,或三分去一,就见在之民以定差税,招逃者复业,再行定夺。官无定次,清洁者无以迁,污滥者无以降。可比附古例,定百官爵禄仪仗,使家足身贵。有犯于民,设条定罪。威福者君之权,奉命者臣之职。今百官自行威福,进退生杀惟意之从,宜从禁治。   天下之民未闻教化,见在囚人宜从赦免,明施教令,使之知畏,则犯者自少也。教令既设,则不宜繁,因大朝旧例,增益民间所宜设者十数条足矣。教令既施,罪不至死者皆提察然后决,犯死刑者覆奏然后听断,不致刑及无辜。天子以天下为家,兆民为子,国不足,取于民,民不足,取于国,相须如鱼水。有国家者,置府库,设仓廪,亦为助民;民有身者,营产业,辟田野,亦为资国用也。今宜打算官民所欠债负,若实为应当差发所借,宜依合罕皇帝圣旨,一本一利,官司归还。凡陪偿无名,虚契所负,及还过元本者,并行赦免。纳粮就远仓,有一废十者,宜从近仓以输为便。当驿路州城,饮食祗待偏重,宜计所费以准差发。关市津梁正税十五分取一,宜从旧制。禁横取,减税法,以利百姓。仓库加耗甚重,宜令权量度均为一法,使锱铢圭撮尺寸皆平,以存信去诈。珍贝金银之所出,淘沙炼石,实不易为,一旦以缠丝缕,饰皮革,涂木石,妆器仗,取一时之华丽,废为尘而无济,甚可惜也,宜从禁治。除帝胄功臣大官以下章服有制外,无职之人不得僣越。今地广民微,赋敛繁重,民不聊生,何力耕耨以厚产业?宜差劝农官一员,率天下百姓务农桑,营产业,实国之大益。古者庠序学校未尝废,今郡县虽有学,并非官置。宜从旧制,修建三学,设教授,开选择才,以经义为上,词赋论策次之。兼科举之设,已奉合罕皇帝圣旨,因而言之,易行也。开设学校,宜择开国功臣子孙受教,选达才任用之。天下莫大于朝省,亲民莫近于县宰。虽朝省有法,县宰宜择,县宰正,民自安矣。关西、河南地广土沃,以军马之所出入,治而未丰。宜设官招抚,不数年民归土辟,以资军马之用,实国之大事。移刺中丞拘榷盐铁诸产、商贾酒醋货殖诸事,以定宣课,虽使从实恢办,不足亦取于民,拖兑不办,已不为轻。奥鲁合蛮  刘秉忠墓址奏请于旧额加倍榷之,往往科取民间。科榷并行,民无所措手足。宜从旧例办榷,更或减轻,罢繁碎,止科征,无从献利之徒削民害国。鳏寡孤独废疾者,宜设孤老院,给衣粮以为养。使臣到州郡,宜设馆,不得于官衙民家安下。子为百王师,立万世法,今庙堂虽废,存者尚多,宜令州郡祭祀,释奠如旧仪。近代礼乐器具靡散,宜令刷会,征太常旧人教引后学,使器备人存,渐以修之,实太平之基,王道之本。今天下广远,虽成吉思皇帝威福之致,亦天地神明阴所祐也。宜访名儒,循旧礼,尊祭上下神祇,和天地之气,顺时序之行,使神享民依,德极于幽明,天下赖一人之庆。   见行辽历,日月交食颇差,闻司天台改成新历,未见施行。宜因新君即位,颁历改元。令京府州郡置更漏,使民知时。国灭史存,古之常道,宜撰修《金史》,令一代君臣事业不坠于后世,甚有励也。国家广大如天,万中取一,以养天下名士宿儒之无营运产业者,使不致困穷。或有营运产业者,会前圣旨种养应输差税,其余大小杂泛并行蠲免,使自给养,实国家养才励人之大也。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孔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盖君子所存者大,不能尽小人之事,或有一短;小人所拘者狭,不能同君子之量,或有一长。尽其才而用之,成功之道也。君子不以言废人,不以人废言。大开言路,所以成天下、安兆民也。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而或有所蔽。且蔽天之明者,云雾也;蔽人之明者,私欲佞说也。常人有之,蔽一心也;人君有之,蔽天下也。常选左右谏臣,使讽谕于未形,忖画于至密也。君子之心,一于理义,怀于忠良;小人之心,一于利欲,怀于谗佞。君子得位,有容于小人;小人得势,必排于君子。明君在上,不可不辨也。孔子曰“远佞人”,又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此之谓也。   今言利者众,非图以利国害民,实欲残民而自利也。宜将国中人民必用场冶,付各路课税所,以定榷办,其余言利者并行罢去。古者明王不宝远物,所宝惟贤,如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此皆一人之睿知,贤王之辅成也。古者治世均民产业,自废井田为阡陌,后世因之不能复。今穷乏者益损,富盛者增加。宜禁行利之人勿恃官势,居官在位者勿侵民利,商贾与民和好交易,不生擅夺欺罔之害,真国家之利也。   笞箠之制,宜会古酌今,均为一法,使无敢过越。禁私置牢狱,淫民无辜。鞭背之刑宜禁治,以彰爱生之德。立朝省以统百官,分有司以御众事,以至京府州郡亲民之职无不备,纪纲正于上,法度行于下,是故天下不劳而治也。今新君即位之后,可立朝省,以为政本。其余百官,不在员多,惟在得人焉耳。世祖嘉纳焉。又言:“邢州旧万余户,兵兴以来不满数百,凋坏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张耕、洺水刘肃者治之,犹可完复。”朝廷即以耕为邢州安抚使,肃为副使。由是流民复业,升邢为顺德府。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   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秉忠虽居左右,而犹不改旧服,时人称之为聪书记。至元元年,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奏言:“秉忠久侍藩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圣明御极,万物惟新,而秉忠犹仍其野服散号,深所未安,宜正其衣冠,崇以显秩。”帝览奏,即日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诏以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妻之,赐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宫籍监户给之。秉忠既受命,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于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其地有南屏山,尝筑精舍居之。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闻惊悼,谓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余年,小心慎密,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阴阳术数之精,占事知来,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闻也。”出内府钱具棺敛,遣礼部侍郎赵秉温护其丧还葬大都。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后。   秉恕字长卿。好读书,年弱冠,受《易》于刘肃,遂明理学。兄秉忠,事世祖,以荐士自任,嫌于私亲,独不及秉恕。左右以闻,召见,遂同侍潜邸。世祖尝赐秉忠白金千两,辞曰:“臣山野鄙人,侥幸遭际,服器悉出尚方,金无所用。”世祖曰:“卿独无亲故遗之邪?”辞不允,乃受而散之。以二百两与秉恕,秉恕曰:“兄勤劳有年,宜蒙兹赏,秉恕无功,可冒恩乎?”终不受。中统元年,擢礼部侍郎、邢州安抚副使。二年,赐金符,迁吏部侍郎。三年,升邢为顺德府,赐金虎符,为顺德安抚使。至元元年,转官法行,改嘉议大夫,历彰德、怀孟、淄莱、顺天、太原五路总管。淄莱府有死囚六人,狱已具。秉恕疑之,详谳得其实,六人赖以不死。他所至,皆有惠政。召除礼部尚书。出为淮西宣慰使,会省宣慰司,历湖州、平阳两路总管。平阳岁荒,民艰食,辄开仓以赈之,全活者众。年六十,卒于官
诗歌列表
   刘秉忠的诗歌列表:刘秉忠简介 溪上(芦花远映钓舟行) 鹧鸪天七首(残月低帘挂玉钩) 玉楼春(闲云不肯狂驰骋) 玉楼春(翠微掩映农家住) 永遇乐(山谷家风) 谒金门(春寒薄) 小重山五首(漠北云南路九千) 溪上(芦花远映钓舟行) 望月婆罗门引(午眠正美) 望月婆罗门引(年来懒看) 桃源忆故人(桃花乱落如红雨) 桃花曲三首(青山千里) 太常引六首(长安三唱晓鸡声) 踏莎行(碧水东流) 踏莎行(白日无停) 诉衷情(山河萦带九州横) 诉衷情(醪虽薄) 三奠子(念我行藏有命) 清平乐四首(彩云盘结) 秦楼月三首(杯休侧) 南乡子七首(季子解纵横) 木兰花慢四首(到闲人闲处) 临江仙六首(冰雪肌肤香韵细) 江月晃重山四首(杜宇声中去住) 江城子三首(平生行止懒编排) 浣溪沙(桃李无言一径深) 好事近(桃李尽飘零) 好事近(酒醒梦回时) 干荷叶(干荷叶) 风流子(书帙省淹留)
顶部